前千禧年派的重要性
Norman L. Geisler
前千禧年主義(Premillennialism)相信基督將實際再臨地上(徒1:6-11;啟1:7),在耶路撒冷設立寶座(太19:28),並在全地統治一千年(啓20:1-6)。無千禧年主義(Amillennialism)否認基督未來的統治,並聲稱基督目前是在靈性上統治世界。後千禧年主義(Postmillennialism)認為在基督再來之前,教會透過逐步使世界基督化而帶來國度之後,基督會再來世上。
支持前千禧年主義的論點
支持前千禧年主義的論點有很多。與反對的觀點相反,前千禧年主義的觀點是建基於對經文預言性經文的字面歷史-文法解釋的一致使用。有許多很好的理由讓我們相信基督會按字面解釋的千禧年統治。
1.
沒有千禧年,神在歷史上就輸了戰爭
神在一個真實的樂園中創造人類,開始了人類的歷史(創1-2)。它有樹木、植物、動物和河流(創
2)。它在地球上有特定的地理位置,在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旁(伊拉克)。那裡沒有罪惡、邪惡或苦難。我們的始祖亞當和夏娃生活在一個完美的物理環境中。
但是這個樂園因爲罪惡而消失了。亞當和夏娃受到魔鬼的引誘,吃了禁果(創2:16-17),因而為自己(創3:14-19)和全人類(羅5:12;羅8:18-25)帶來痛苦、苦難和死亡。他們被驅逐出被封鎖並有天使看守的園子(創3:24)。所以,試探者贏得了第一場戰爭。牠把死亡、死亡的結果和死亡的恐懼帶到人類身上(來2:14)。
如果失去的樂園永遠無法再得回,那麽最終神是輸家,撒旦是贏家。如果肉體的死亡不能藉由肉體的復活來逆轉(約5:28-29),那麽撒旦就獲得了最終的勝利(來2:14)。如果天堂不能復原,那麽神就失去了祂所創造的。但是神是全能的(啟19:6),祂不可能最終失敗。因此,一定會有一個真實的樂園重現,就像我們對歷史終結的前千禧年觀點一樣。否則,神就沒有扭轉詛咒,勝過撒旦、受損的地球和墮落的人類。
但神會重新奪回失去的樂園。祂會藉著真實的復活(林前15:12-19;路24:39-43),以及末代亞當基督在地上真實的統治。祂將執政直到死亡被打敗為止(林前15:24-27。但這要等到千禧年的結束(啓20:4-6),以及新天新地的開始,約翰說:「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啓21:4)因此,只有基督在地上真正的統治,例如千禧年,才能恢復真正的樂園。
2.
沒有千禧年,歷史就沒有高潮
衆所周知,綫性的歷史觀(歷史正朝著最終目標前進)是猶太-基督教(Judeo-Christian)啟示的結果。歷史被說成是祂的故事,因爲神已經計劃了歷史,並且正在將歷史(但2,
7章)推向終結(Eschaton)。但是,如果地球上沒有歷史性的千禧年,歷史就沒有真正的終結。根據傳統的千禧年觀點,人類歷史只是停止,但從未真正達到高潮。它只是結束,然後永恆的狀態就開始了。然而,根據前千禧年的觀點,千禧年不是永恆的第一章,而是時間的最後一章。在基督的統治下,罪、苦難與死亡終將被克服。因爲只有「再後,末期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林前15:24-25)。但基督只有透過祂的千禧年統治才能做到這一點,而祂的千禧年統治會在最後的復活中結束(啓20:5)。因此,沒有真正的千禧年,就沒有真正的歷史終結。
3.
沒有千禧年,神就違背了對亞伯拉罕無條件的土地應許
神應許將迦南地永遠給亞伯拉罕和他的後裔。這地包括約旦河以西從埃及到伊拉克的所有地方。「耶和華與亞伯拉罕立約說:「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15:18)神對亞伯拉罕說:「我要將你現在寄居的地,就是迦南全地,賜給你和你的後裔永遠為業。」(創17:8)「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創
13:15)
這地的應許也是無條件的,因爲只有神在亞伯蘭睡覺的時候,通過分祭來封印它。神對亞伯蘭說:「你為我取一隻三年的母牛,一隻三年的母山羊,一隻三年的公綿羊……分成兩半……。日頭正落的時候,亞伯蘭沉沉地睡了……。日落天黑,不料有冒煙的爐並燒著的火把從那些肉塊中經過。當那日,耶和華與亞伯蘭立約,說:我已賜給你的後裔,從埃及河直到伯拉大河之地。」(創15:9-18)
聖經宣稱「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羅11:29)。神的應許不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心,而是取決於他的信實。因為「我們縱然失信,他仍是可信的,因為他不能背乎自己。」(提後2:13)神的應許是永恆不變的。因爲「當初神應許亞伯拉罕的時候,因為沒有比自己更大可以指著起誓的,就指著自己起誓……神願意為那承受應許的人格外顯明他的旨意是不更改的,就起誓為證。藉這兩件不更改的事,神決不能說謊,好叫我們這逃往避難所、持定擺在我們前頭指望的人可以大得勉勵。」(來6:13-18)。
但這個對亞伯拉罕的土地應許從未實現。然而,根據聖經的記載,在未來基督統治的一千年(啓20:1-6),它仍會實現(太19:28;徒1:6-8;羅11)。即使在約書亞的日子之後(21:43),土地的應許仍是未來的(耶11:5;摩9:14-15)。這應許如果沒有實質在國度上履行,例如千禧年國,神就會違背無條件的約,這是不可能的(來6:17-18)!
4.
沒有千禧年,神就會違背對大衛無條件的寶座應許
神應許大衛和他的後裔將永遠在以色列的王位上掌權。祂宣告說:「你壽數滿足、與你列祖同睡的時候,我必使你的後裔接續你的位;我也必堅定他的國。……我必堅定他的國位,直到永遠。……我的慈愛仍不離開他……。你的家和你的國必在我面前永遠堅立。你的國位也必堅定,直到永遠。」(撒下7:12-16)
這是對大衛及其後裔無條件的應許,因為神宣告:「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我也要使他的後裔存到永遠,使他的寶座如天之久。倘若他的子孫離棄我的律法,……我就要用杖責罰他們的過犯,用鞭責罰他們的罪孽。只是我必不將我的慈愛全然收回,也必不叫我的信實廢棄。我必不背棄我的約,也不改變我口中所出的。我一次指著自己的聖潔起誓:我決不向大衛說謊!他的後裔要存到永遠;他的寶座在我面前如日之恆一般,又如月亮永遠堅立,如天上確實的見證。」(詩
89:28-37)
然而,大衛的後裔現在(2500多年來)都沒有在耶路撒冷真正的王位上統治過。但耶穌應許大衛的後裔基督將來會這樣做(太19:28)。因此,這無條件、永恆的應許還沒有實現。如果沒有基督的再來和永恆的統治,神就會打破這個無條件的應許。但這是不可能的(羅11:29)。因此,基督在地上的彌賽亞統治一定會實現,就像千禧年所應許的(啓20:1-6)。
5.
只有前千禧年主義運用一致的詮釋法
否認預臨論就是否認聖經字面歷史語法解釋的一致性應用。非前千禧年論的失敗是因為
1)它採用聖經的部分字面解釋,而非全部(如預言);2)它採用部分先知書的字面解釋(第一次降臨),而非第二次降臨的全部經文;3)它採用福音書的部分字面解釋,即基督的死與復活(太26-28),而非耶穌在福音書中的全部預言,即祂對第二次降臨的聲明(太19:28;太24-25);4)它採用經文的部分字面解釋,而非其餘部分。當耶穌引用以賽亞書時,祂停在句子的中間,宣稱這句話已按字面意義應驗了(祂的第一次再來),但這句話的其餘部分却是在說祂的第二次再來,這也必須按字面意義來理解(參賽61:1-2;參路4:18-21);5)
它只按字面意義理解一個復活,而不理解另一個復活(啓20:5-6;約5:28-29)。但在相同的經文中,兩者是列在一起的。兩者都是說人從墳墓裡出來(約5:25-28),墳墓裡有屍體。
再者,如果amills和postmills的非字面(靈意化)解釋應用在經文的其他部分,就會破壞基督教信仰的基礎。如果應用在創世記1-3章,就會否認亞當、墮落和創造論的歷史性。(如果
「終結
」不是字面上的意思,那爲什麽 「開始
」也應該是字面上的意思呢?)
如果應用在關於十字架的經文上,就會否認贖罪。如果應用在復活的敘述上,就會否認基督勝過死亡。簡而言之,將非前千禧年論者應用於預言的同一詮釋法,應用於聖經的其他部分,將否定基督教信仰的基本。這就是爲什麽前千禧年主義是基於一種基督教信仰的詮釋學基本原理。基本要素有三種
1) 教義上的基本要素
(例如:三位一體、基督的神性、犧牲代贖及復活)。這些是福音派真實性的測試。2)
認知論的基本要素──聖經的啟示和無誤性)。這是福音派一致性的測試。3)
詮釋學的基本要素
(字面詮釋學及由此而來的前千禧年主義)。這也是福音派一致性的測試。因此,否定前千禧年主義的基礎,在邏輯上也是破壞救恩的基礎。
6.
前千禧年主義增加傳福音的迫切性
前千禧年主義,特別是那些認爲基督復臨在即的人,創造了一種其他觀點所沒有的迫切感。因爲如果基督在千禧年之前,在我們不知道的時間再來,那麽信徒就應該活在持續的期待中。耶穌說:「你們去做生意,直等我回來。」(路19:13),「黑夜將到,就沒有人能作工」。如果一個人相信他的時間是有限的,基督隨時都可能來,那麼他就會對傳福音有更多的迫切感。當然,這並不是說其他觀點沒有迫切感,因為每個人都會死,有些人隨時都會死。但是,如果我們相信這可能是我們最後的機會去傳福音,那麼就會有更大的迫切感。
許多現代宣教運動(William
Carey, David Livingston, and Adoniram Judson)和佈道工作(John
Wesley, Billy Sunday, D. L. Moody, and Billy Graham)都是由前千禧年論者所領導,這絕非巧合。因爲相信基督的再來是迫在眉睫的,所以在祂再來之前向世人傳福音是非常迫切的。
7.
千禧年來臨增加了聖潔的誘因
不是說沒有其他誘因來激勵我們敬虔,但迫在眉睫的基督再來肯定是一個額外的誘因。因為沒有一個真信徒想在耶穌再來時被抓在罪中。使徒約翰說
「親愛的弟兄啊,我們現在是神的兒女,將來如何,還未顯明,但我們知道,主若顯現,我們必要像他、因為必得見他的真體。凡向他有這指望的,就潔淨自己,像他潔淨一樣。」(約壹3:2-3)。保羅宣稱這「有福的盼望」有助於「教訓我們除去不敬虔的心」,並使我們成為「熱心為善」的人(多2:14)。因此,臨近的感覺對人的生命有淨化的作用。它也有清醒的作用。正如彼得所說:「但主的日子要像賊來到一樣。那日,天必大有響聲廢去,有形質的都要被烈火銷化,地和其上的物都要燒盡了。這一切既然都要如此銷化,你們為人該當怎樣聖潔,怎樣敬虔」(彼後3:10-11)。
回答一些反對意見
前千禧年主義的反對者提出了許多反對意見。有些已經在上面回答了。其他的都是微不足道的,不值得花時間來回答。然而,有幾個問題值得在此評論。
反對意見一:
千禧年在聖經中只提到一次(啓20章)。因此,有人認為它不可能是重要的教義。如果是的話,它會被更常提及。
回應:
首先,在聖經中提到一次就表示某事是真實的,因爲神決不能說謊(來
6:18),而且聖經是神的話語(提後3:16;彼後1:20-21)。更重要的是,「千禧年
」這個詞在聖經中出現了六次,這使得它不僅是真實的,而且是重要的。約翰寫道:「他捉住那龍,就是古蛇,又叫魔鬼,也叫撒但,把他捆綁一千年(1),扔在無底坑裡,將無底坑關閉,用印封上,使他不得再迷惑列國。等到那一千年(2)完了,以後必須暫時釋放他。我又看見幾個寶座,也有坐在上面的,並有審判的權柄賜給他們。我又看見那些因為給耶穌作見證,並為神之道被斬者的靈魂,和那沒有拜過獸與獸像,也沒有在額上和手上受過他印記之人的靈魂,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3)。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4)完了。)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5)。那一千年(6)完了,撒但必從監牢裡被釋放。」(啓20:1-7)
第二,基督統治的時間長短只在啓示錄第20章提到,但他統治的事實在新舊約聖經中卻被提及無數次(見賽
11 章;撒
12、14
章;太24
章;徒1:6-8
章;啟19、20章)。
第三,雖然前千禧年主義不是救恩的基本教義之一,然而,前千禧年主義是建立在解釋的基礎上。否認預言的字面解釋(這是前千禧年主義的基礎),在邏輯上也會導致否認救恩的基本原則。因爲如果創世記或福音書被寓言化或靈性化,就像反對前千禧年主義的人所做的一樣,這也會破壞信仰的基本救恩要點。
反對意見二:
對亞伯拉罕和大衛的應許是
「永遠
」的,但千禧年只有一千年。一千年如何能實現這些應許,即永遠呢?
回應:
希伯來文的 「永遠」(olam)或
「everlasting
」可以指一段長時間,而不是字面上的永無止盡。山被稱為「永遠」(申33:15)。詩篇
89 篇似乎指定「永遠」(第28、36
節)將與日月持續的時間一樣長(第
36-37 節),它們在永恆中不會發光(啟21:23)。既然聖經說千禧年會有終結(啓20:4-6),而保羅說基督在地上的統治會有「終結」(林前15:24),那麽「永遠」作爲一段長時間(即一千年)的有限意義就可以解釋這個問題。然而,一旦基督掌權並將國度交給天父,它就真的會永遠持續下去(林前15:24)。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基督的統治是永恆的。
反對意見三:
有人反駁說,即使是前千禧年觀點,也會把一些預言經文象徵性地和比喻性地理解,例如啓示錄中的七顆
「星」(天使)、「燈台」(教會)和
「獸」(世界權勢)。既然如此,為什麼
「一千年
」不可以象徵一段長時間,「以色列十二支派 」中的
「十四萬四千人」(啓7、14)不可以象徵教會等等呢?
回應:
首先,譬喻並不違反字面的解釋,因爲即使是譬喻也是基於字面的意義。舉例來說,無底坑裡有一把「鑰匙」(一個安全鎖定的象徵),魔鬼會被關在那裡一千年,但這並不表示真的沒有魔鬼。第二,啓示錄指出許多事物都是象徵,但却給予它們字面上的意義(參啓1:20)。第三,所有這些符號都代表字面上的人、事、物。第四,世界的「族」和「復活」在聖經中從未被比喻使用。即使是符號也有字面的意義(啓1:20)。第五,經驗法則仍然有效:
「如果字面意義很有道理,就不要尋求其他意義,免得造成混亂。最後,無千禧年派的解釋是不一致的,因爲在同一段經文(啓20)中,他們認爲一個「復活」是字面上的,另一個則是屬靈的。「他們都復活了,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這是頭一次的復活。(其餘的死人還沒有復活,直等那一千年完了。)」約翰繼續說:「在頭一次復活有分的有福了,聖潔了!第二次的死在他們身上沒有權柄。他們必作神和基督的祭司,並要與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啟20:4-7)。但是,如果第二次復活是字面上的(正如無千禧年派承認的那樣),那麽第一次復活也是字面上的,因爲它是在同一段落中用相同的詞語來描述的,而且它被稱爲
「第一次復活」(啟20:5-6)。
反對意見四:
關於以色列的預言是由教會在靈性上應驗的。根據這個「取代神學」,以色列不順服,失去了神對他們有條件的應許。因此,神以一個新的「屬靈的以色列」(加
6:16)取代以色列,這個新的「屬靈的以色列」就是教會,教會履行與以色列所立的「新約」(耶31,參來
8)。
回應:
首先,亞伯拉罕之約和大衛之約並不是有條件的,如上文(第
3 點和第
4 點)所示;它們是無條件的(參羅
11:29)。
第二,新約沒有任何地方稱教會為
「屬靈的以色列」。加拉太書
6:16 的經文使用「神的以色列民」一詞,等同於「真正的割禮」(腓3:3
NASB),他們用靈來敬拜神,不倚靠肉體。這兩者都是指字面上的猶太人,他們已經接受耶穌爲他們的彌賽亞,並且活在祂的恩典中,而不是試圖藉由遵守律法來獲得救恩(參羅
10:1-4)。第二,雖然新約是與以色列人立的,但它的益處並不限於猶太人。甚至亞伯拉罕也被告知「地上的萬族都要因你得福」(創12:3)。先知們也經常提到外邦人的救恩(徒15:17
引用摩9:11-12)。
第三,新約教會(猶太人和外邦人同在一個屬靈的群體中)在舊約時代並不為人所知(西1:26-27),「這奧祕在以前的世代沒有叫人知道」,只有在新約「使徒和先知」的時代才爲人所知(弗3:5-6)。
第四,新約提到以色列將來的國度,甚至在基督時代之後。耶穌的門徒問他何時「復興以色列國」(徒1:6-8)。甚至在教會開始之後(徒
2),彼得向「以色列人」(徒3:12)應許「萬物復興…就是神從創世以來、藉著聖先知的口所說的」(徒
3:21)。羅馬書11
章提到在「外邦人的數目添滿」之後,民族「以色列」將被重新接上(羅
11:25-26)。他是在提醒他們「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11:29)的情況下說這句話的。聖經沒有任何地方肯定神對以色列無條件的土地和王位應許會由教會實現。當然,個別信徒會得到舊約中應許給外邦人的靈魂救恩(羅
4;加
3)(創
12:3;摩9:11-12),但聖經從來沒有肯定對以色列民族不可撤銷的應許會在教會中實現。這些應許還要在基督在地上的千年統治中實現(徒19:29;啟20:1-6)。
結論
我們屬靈的先輩之所以把千禧年主義放在我們的教義宣言中,並不是因爲他們認爲這並不重要。恰恰相反,前千禧年主義是以詮釋學(解釋)爲基礎的。它所依據的字面歷史/語法基本原理是所有信仰救恩基本原理的基礎。放棄它會為教會的未來帶來嚴重的問題。首先,我們放棄了所有基督教基本教義的基礎。第二,爲了合一、博愛或多元而犧牲重要教義的潛在趨勢。屈服於這種趨勢會爲將來在更重要的問題上出現偏差立下壞的先例。最後一個想法。如果有的話,很少有福音派團體曾從前千禧年主義轉向自由主義。然而,無千禧年派與後千禧年派的觀點卻不是如此。所以,前千禧年主義是對自由主義的一種保障,這不是沒有理由的。
https://normangeisler.com/the-importance-of-premillenni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