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本》是否已經過時?

 

近日在一份刊物讀到一篇文章,內容是標榜其機構出版的新譯本聖經的成就,另一方面又極力地貶低和合本聖經及其支持者。該文節錄如下:

 

《聖經新譯本》的銷售,從早期乏人問津,到近年來印量突破50萬,並以極快速腳步邁向一百萬的大關,實在感謝天父的鴻恩和厚愛。為甚麼過去舉步維艱,發展慢如蝸牛,如今卻竟能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我們搜索枯腸,唯一能找出的答案,就是神的時間到了。我們經歷神的同在,看見神的動工,祂安慰我們說:「不要怕」,是祂改變了一切,而主要的改變有以下幾點:


偏見誤解日益消除

昔日誤以為「《和合本》就是聖經」的偏見,已隨著教牧同工視野日益客觀,加上神學教育迅速普及,以及信徒重視獨立思考和靈命不斷長進,有了顯著的改變。「《和合本》就是無誤的聖經」這種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遍植華人教會,查實並非源自一般的平信徒,遺憾的是來自教牧。形成誤解主因不而足,譬如:

 

1.  認知不足、溯源精神薄弱

過去真的有為數不少的教牧對聖經的文本、抄本和譯本的沿革、聖經成典過程等等認知不甚了解。但現在關於這類的中文專論、譯作或原著已不下十多本;神學院、甚至主日學又不斷增設這方面的授課…。至此,除了少數仍然執迷不悟的人士之外,大多數教牧已持開放和關放的態度,接受文本與譯本之間是有區別。前者是絕對無誤,一點一劃都不容更改;然而後者卻是出於人之手筆,難免有誤,因此中文聖經的翻譯,必須隨著時代而更新,並要不斷努力,才能精益求精。

 

2.  簡化的推理

昔日資訊難求,因而產生許多簡化的推理:

2.1  福音是由外國宣教士傳給我們的,由他們替我翻譯聖經,是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

2.2  聖靈感動、默示原作者,寫下無誤的聖經,同一的聖靈,感動引導外國譯者,忠誠細心地翻譯《和合本》,理應毫無錯誤。

2.3  1972年,《聖經新譯本》開始重譯中文聖經的時候,譯者群中大多數是30歲出頭的聖經學者,對於這些說話:「拿但業說:『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1:46);「耶穌自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敬的』」約4:44),我們的譯者也有不少體會。如今,華人聖經學者輩出,分別在神學院任教,在教會牧會,也有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他們的見證,大大改變了一些不該存在的偏見,間接挪開了《聖經新譯本》所面對的阻礙。

 

感情用事,習以為常

約由二十世紀30年代末期開始,中國教會大致已統一使用《和合本》,一直到90年代中期,有誰不是藉《和合本》而信主,喝它的奶水長大?有哪個神學生不是抱著《和合本》跨入神學院的門檻,準備踏上事奉路?…幾十年培養出來深厚感情,是可以體會的,尤其是那些可以將譯文整章整卷熟背的人,跟《和合本》的感情,已達到難捨難分的地步。對神的話語培養出感情來,絕對是好事,有益無損;但假如將感情催谷到盲目的熱愛,不分青紅皂白,是非不分,肯定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現在,神的時間到了。當祂親自動工,那些狹隘的偏見幾乎消聲匿跡,殘餘的障礙己不足為患。今天越來越多信徒彷如比里亞人那樣,天天查考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徒17:11),他們不再以耳代目,不再感情用事,也不再囫圇吞棗就信。在這客觀和理性的環境下,才能夠提出平和合理的評價,並選擇真正合用的產品。

 

坦白說,我很驚訝該文作者(一位很有名望的牧師)竟可用這麼高傲的姿態,氣燄凌人地貶低和合本,為了推銷自己機構的出版的新譯本。本人沒意長篇大論討論和合本與新譯本之優劣及長短,也不想勉強為和合本辯護。我不是這方面的專家。我主要針對該文作者對和合本及其支持者的無理攻擊。我看這些攻擊是來自作者驕傲自大的心態過於客觀的分析。現在讓我們細心分析該文作者的論點。

 

「《聖經新譯本》的銷售,從早期乏人問津,到近年來印量突破50萬,並以極快速腳步邁向一百萬的大關,實在感謝天父的鴻恩和厚愛。為甚麼過去舉步維艱,發展慢如蝸牛,如今卻竟能突飛猛進,一日千里?」

 

回應:

這樣說法無疑是自我抬舉,自吹自擂。突破50萬算甚麼呢?現今華人信主的人有多少萬?就中國大陸而言,據稱有七千萬信徒。這些信徒絕大部份是用和合本的。《聖經新譯本》出版了幾十年,只能突破50萬本,而且不是售量,而是印量(售量與印量是不同的,售量是真正售出的數量,印量只是印製的數量),感恩甚麼呢?這根本不能作為神賜 福的證明。我不是說神完全不賜福《聖經新譯本》,我是說他們不能拿這個數字來證明神對《聖經新譯本》的「鴻恩和厚愛」。這個見證太誇大。我們基督徒要小心謹慎,不要以為用人的方法來作工,獲得了表面的成果,便可以隨隨便便地、大大聲聲地宣布這是神恩典,神的賜福。數年前,某基督教機構欠債數百數,緊急呼籲各界人士捐款救助,否則後果堪虞。結果還是靠人的方法才能解決。為甚麼那時他們又不認為那事的發生證明神不喜悅他們的事工,是神想他們結束工作呢?所以我們不應靠表面的果效及成績來誇耀自己的事工如何蒙神賜福,因為可能不是。靈恩派表面也很興旺,但不是出於神。摩門教也發展得很快,但一樣不是神的心意。

 

「昔日誤以為「《和合本》就是聖經」的偏見,已隨著教牧同工視野日益客觀,加上神學教育迅速普及,以及信徒重視獨立思考和靈命不斷長進,有了顯著的改變。」

 

回應:

這個指控完全沒有事實根據。我從來沒有聽過支持合本的信徒將和合本當作無誤的譯本。懇請該文作者在沒有作過正式的調查及統計前,不要說這些不負責的話。再者,使用和合本與否與「信徒重視獨立思考和靈命不斷長進」有甚麼關係?難道「重視獨立思考和靈命不斷長進」就不會用和合本?一定要用新譯本的才是「重視獨立思考和靈命不斷長進」?這明明是抬高自己,貶低別人。這樣推銷自己的產品合宜嗎?

 

「《和合本》就是無誤的聖經」這種根深柢固的錯誤觀念遍植華人教會,查實並非源自一般的平信徒,遺憾的是來自教牧。」

 

回應:

言則所有不用新譯本的教會都有問題,都是教牧的錯?他們不用新譯本,不替他們推銷新譯本都是因為這些教牧缺乏神學知識、思想狹窄及不思進取?作者企圖將所有不用新譯本的責任及罪名歸於教牧,這樣是否合理?

 

「除了少數仍然執迷不悟的人士之外,大多數教牧已持開放和關放的態度,接受文本與譯本之間是有區別。前者是絕對無誤,一點一劃都不容更改;然而後者卻是出於人之手筆,難免有誤…。」

 

回應:

請問誰是那些「執迷不悟」的人士?現在大部份華人教會仍然使用和合本聖經,難道他們都是「執迷不悟」的人士?究竟哪位使用和合本的教牧及信徒不知道文本與譯本之間是有區別?哪位信徒不知道和合譯本有錯?可不可以舉出一些人名來呢?他指控人家的所謂「錯誤觀念」根本是無中生有,是他自己想出來的,該文作者故意把用和合本的人扣上成狹窄及無知的帽子而已。

 

「昔日資訊難求,因而產生簡化推理:

2.1福音是由外國宣教士傳給我們的,由他們替我翻譯聖經,是理所當然,責無旁貸的。

2.2聖靈感動、默示原作者,寫下無誤的聖經,同一的聖靈,感動引導外國譯者,忠誠細心地翻譯《和合本》,理應毫無錯誤。…」

 

回應:

該文作者一而再,再而三的把和合本用者說成盲信及無知。若他所說的是事實,請舉出一些真的認為外國譯者翻譯《和合本》理應毫無錯誤的人來。不要胡亂虛構一些錯謬來抹黑和合本的讀者。

 

事實是,絕少有常識的基督徒會認為外國譯者翻譯《和合本》是毫無錯誤。相反地,不少人批評和合本的一個主要理由就是它是由外國人翻譯的。某神學院的導師在其任教的神學院的院訊中撰文質疑為何我們華人不用自己翻譯的譯本,要用外國人翻譯的譯本。對於這個問題,劉翼凌教授有很好的回應:「我們要承認和合本聖經的 翻譯,是外國的宣教士策動的,組織的,資助的。但是動筆翻譯的大部分還是中國人。王治心教授在他的「中基督教史綱」裡面說:「聖經翻譯……大都由西人主任,而聘華人執筆。」這些華人中主要的一位,是王元德先生。現在的人都是知道他是王宣忱。王先生是飽學之士,中英都很有修養,是狄考文(C. W. Mateer)牧師的顧問。他翻譯聖經無論是與人合譯或自力獨譯,都常認真, 翻成了一句,或者一段,要讀幾十遍,少的五六十遍,多的一百多遍。一直的讀,讀到那裡不順,他就改,改到跟說話一樣為止。這個就是和合本的特色了。我們現在讀聖經,覺得它不但通,而且順。同時這些 翻譯聖經的外國教士,從全中國各地方來,來的時候,每個人都帶一位或兩位中文很好的同工來做「助手」。這些人的中文造詣都很深,有些還是翻「深文理」本時候的參與者。特別是在聲韻方面,他們裡面有很精深的人。

 

退一萬步說,就是外國人翻的,也不見得他們的中文不好。當然,外國人的中文不能和中國的文豪相比,可是有很多外國宣教士其中文都非常到家。外國人 翻譯中文新約聖經的五人中,其中文造詣,有待考證。這裡只略說內地會的一位鮑康寧牧師(Rev. W. A. Ballen)。他的中文是了不起的好。二十年前(一九五六)我 翻譯戴存義師母的席勝魔傳的時候,曾有機會看到他的「席勝魔記」,那是一九0六年出版的,遠在新文化運動文學革命以前的產物。但是那時候,他的白話文之優美,就可作新文學的典範,你能說外國人中文不行嗎?

 

外國人當中,有位高本漢(Bertnhard Karlgren)的瑞典人,他在中國古代語文學和音韻學的造詣,是沒有一個中國學者不佩服的。中國的語文學者,都喜歡向他請教。他雖然與 翻譯聖經無關,但你能說外國人的中文,外國人的中國語言學,就一定不及中國人嗎?所以「和合本是外國人翻譯的,所以中文不好」這種邏輯根本就站立不住。」(編者按:和合本翻譯委員會另一位委員富善牧師(Chauncey Goodrich)中文也是非常之好。他是北京匯文書院的文學博士,早在1891年就已經出版《富善字典》(A Pocket Dictionary [Chinese-English] and Pekingese Syllabary),當中包括10,400個漢字,再版多次,直到1964年仍再版。請問現今那位翻譯聖經的華人學者擁有文學博士學位及能編著中文字典?)

 

「1972年,《聖經新譯本》開始重譯中文聖經的時候,譯者群中大多數是30歲出頭的聖經學者,對於這些說話:「拿但業說:『 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約1:46);「耶穌自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敬的』」約4:44),我們的譯者也有不少體會。如今,華人聖經學者輩出,分別在神學院任教,在教會牧會,也有在基督教機構事奉,他們的見證,大大改變了一些不該存在的偏見,間接挪開了《聖經新譯本》所面對的阻礙。」

 

回應:

這些當時30歲出頭的聖經學者的原文知識是否比和合本譯者好,我們不確實知道。但他們的中文水準一定比來自外國的和合本譯者好,這個不一定是事實,上文已經解釋過了。我曾讀過一位神學院院長在其神學院院訊所寫的幾百字文章,詞不達意,句不通順,語法不通。然而,最令人擔心的,不是這些人的原文知識及中文程度,而是這些人的神學立場及屬靈生命。我看過一些當時評論新譯本的人之文章,他們根本不是因那些當時的聖經學者的年齡而輕視他們。「對於這些說話:「拿但業說:『 拿撒勒還能出甚麼好的嗎?』」(1:46);「耶穌自己說過:『先知在本鄉是不受尊敬的』」約4:44),我們的譯者也有不少體會。」這些話是不盡不實,只是故意想將自己當成受害者,將罪名加在當 時抨擊新譯本的人。事實是,當時30歲出頭的聖經學者不是先知,那些評論新譯本的人也不是年齡歧視,他們只是對這些人的 譯經造詣及神學立場存疑。事實證明,這些學者「分別在神學院任教,在教會牧會,也有在基督教機構事奉」後,不見得有甚麼好的見證,反而將神學院及教會大大世俗化,將以往敬虔保守的風氣一掃而空。許多神學院信仰開始變質,被世俗主義及新福音主義入侵,高舉人的智慧,輕忽聖經的教導及真理的立場,都是拜這些學者所賜。眾所周知,外國大部分的神學院都不信聖經無誤,意思即他們不承認聖經原文在每一個範疇的每字每句都沒有錯謬。讓那些出自有問題的神學院的學者翻譯聖經,我們可以完全不擔心麼?我沒有做過正式調查,但從近年神教院出版的期刊及書籍,神學院人士的言論,我認為現今許多學者都不信聖經完全無誤。我們知道翻譯聖經的人,除了要有好的原文知識及語文能力,還該有純正的信仰立場及敬虔的屬靈生命。起碼這是最理想的情況。畢竟翻譯聖經是一件極其重要的屬靈工作,單是原文知識好及語文能力好,神未必會賜福的。當時30歲出頭的學者之信仰立場及屬靈生命實在是一個很大的疑問。所以當時評論新譯本的人對某些新譯本譯者抱保留的態度,這是可以理解。事實證明,今天神學院被世俗主義及新福音主義大大影響,主要都是那些在外國信仰有問題的神學出來的學者所引致的。若有人不同意我的說法,我懇請讀者們(特別是那些在他們手下受教的)問問你們的神學導師,他們是否相信聖經原文在每一個範疇的每字每句完全沒有錯謬。他們的答案可能令你震驚不而。

 

「對神的話語培養出感情來,絕對是好事,有益無損;但假如將感情催谷到盲目的熱愛,不分青紅皂白,是非不分,肯定會產生負面的影響。」

 

回應:

請問該作者有何證據證明支持和合本的人是「將感情催谷到盲目的熱愛,不分青紅皂白,是非不分」?這樣誣蔑和合本的讀者,這是一位有愛心的牧者所為嗎?

 

「現在,神的時間到了。當祂親自動工,那些狹隘的偏見幾乎消聲匿跡,殘餘的障礙己不足為患。今天越來越多信徒彷如比里亞人那樣,天天查考聖經,要知道所聽的是否與聖經相符(徒17:11),他們不再以耳代目,不再感情用事,也不再囫圇吞棗就信。在這客觀和理性的環境下,才能夠提出 公平和合理的評價,並選擇真正合用的產品。」

 

回應:

請問甚麼是「狹隘的偏見」?「殘餘的障礙己不足為患」是甚麼意思?喜愛及堅持用和合本的人是「患」嗎?用和合本的人就是「感情用事,囫圇吞棗」嗎?這樣的說法實在是太過分了。新譯本的翻譯質素我們暫不去談論,但新譯本聖經的譯者的風度及操守是如何,我們從此文章可以略知一二 (該文作者是新譯本的譯者之一)

 

坦白說,我不反對人用新譯本,我認為作為讀經及查經的參考也有其價值。但看到那些硬銷新譯本之人士的宣傳技倆,實在令人極為反感。若新譯本真的合神心意,神自然會感動人去選用它,何需用這低下的商業手段去自我抬舉及貶低別人來催谷銷量?事實是,新譯本也只是譯本,也不是無誤的。何不多花點時間,用謙卑的態度去查找不足,不斷求進,反而是用自大及傲慢的姿態來攻擊別人?可不知在新譯本初版面世時也曾錯漏百出,遭人非議?舉例說,在約10:10,新譯本初譯:「我來了,為要使羊存活,並且活得美滿。」和合本是譯「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存活」是已經活著,只是繼續活下去的意思。「得生命」是以前未有生命,現在得著了。意思相差多遠。「美滿」也比「豐盛」弱很多了。結果給人指證後,再版時將這句改到完全與和合本一樣。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例如約5:44,最初是譯「互相標榜」,但標榜不等如「受榮耀」(和合本),後來才改為「彼此接受稱讚」;約7:12最初是譯「妖言惑眾」,但劉翼凌教授指出「妖言惑眾」是中國的官腔,而且是古代的,現在已不常用,所以他們後來改譯為「欺騙眾人」(和合本譯「迷惑眾人」);約9:1原先是譯「生來失明」,但失明的意思是「失了光明」,即原本是能看見的。「生來失明」是講不通的。後來給人指出錯誤後,改譯為「生下來就瞎眼的」(和合本是「生下來是瞎眼的」);太3:7初譯「毒蛇的子孫」,但蛇不是人,無人倫的關係,怎能有子孫?這是不倫不類的中文。後來被人指出後,遂改為「毒蛇所生的」。我們看見新譯本原先也是有不少錯誤的,但他們肯修改,這是謙卑。然而當初這樣謙卑的態度到了今時今日已經不復有了。

 

新譯本還有一些未有修改的地方,有待商榷。以下是其中一些例子:

 

1.      15:26,新譯本將「狗」譯成「小狗」。他們說「小狗」有「寵物的意思」,並說和合本譯為「狗」,似乎是「把耶穌當作一般猶太人一樣,鄙視和侮辱外族人。」又說:「新譯本譯作:『拿兒女的餅丟給小狗吃是不好的』,這樣就大大減少了侮辱的意義了。』然而,絕對大部分的中英聖經譯本,都是譯「狗」而已。新譯本這樣做無疑是為了遷就他們對經文的解釋而作出翻譯,這種做法實在有商榷的餘地。

 

2.      11:24,和合本譯「凡你們禱告祈求的,無論是甚麼,只要信是得著的,就必得著。」新譯本譯為「凡是你們禱告祈求的,只要相信能夠得到,就必得到。」然而絕大部分的中英聖經譯本,都是用過去分詞的「得著」,只有新譯本譯作未來式的「能夠得著」。兩者意思相差很遠。

“Believe that you have received it” (NIV)

“Believe that you have received them”(NASB)

“Believe that you have received it”(Oxford)

“Believe you have got it” (James Moffatt)

“Believe that you have received it”(TEV)

 

3.      2:1,新譯本譯「占星家」,和合本譯「博士」。然而中部分英文聖經譯wise men,即是有智慧的人,與和合本的「博士」同義。可能原文magi的確與天文有關,但「占星」是另一回事。「占」有占卜的意思,這個字在聖經上是邪惡的,是魔鬼的,那麼占星家又怎會去找耶穌呢,神又怎會用星引他們去拜主呢?

 

4.      最嚴重的,是在西1:15,新譯本將該節譯為:「這愛子是那看不見的上帝的形象,是首先的,在一切被造的之上。」但絕大部分的中英文聖經譯本,都是譯firstborn,即是首生的意思。「首先」與「首生」的意義是不同的。「首先」主要是指時間性,給人的感覺好像是指基督是在一切被造物中首先被造。這是異端的教導。若說基督是首生的,則指明基督不是被造,而是神生的。在希伯來的文化中,首生的兒子有權承受父所有產業的。所以首生是說基督超越的地位,不是說時間上祂首先被造。

“the first-born of all creation” (NASB)

“the firstborn over all creation”(NIV)

“the firstborn of every creation”(KJV)

“born first before all the creation” (J. Moffatt)

“he is the first-born son”(TEV)

“firstborn of all creation”(J.N. Darby)

 

其實,新譯本的推銷者們根本不需用這麼不堪的字眼來貶低和合本。兩者其實可以同時生存,互補不足。殊不知聖經原文許多都是一字多義。你們覺得這個原文的主要意思是這個,你們大可以這樣譯,但不表示和合本拿原文另一個意思來譯就是錯。兩者可能都是對的,只是著重點有所不同而已。所以我們在查考研究聖經是時,參考多本聖經譯本也是有益的。何必抱著「不是你死,便是我亡」的心態,說甚麼「那些狹隘的偏見幾乎消聲匿跡,殘餘的障礙己不足為患」?存在多一個聖經譯本根本不是「患」,除非那譯本是離經背道的!另外,新譯本批評和合本的中文太古舊,想將中文聖經白話化,現代化,這個目標雖也有多少道理,但當中有些地方也是值得注意的。舉例說,在某神學院院訊,一位神學院聖經科講師在一篇名為「聖經翻譯的目的」的文章說:「筆者針對的仍是一連串的老問題;教會牧者要信徒去明白、領受神的話,但閱讀一本經由西教士翻譯、且語法詞彙經已過時的譯本,又如何能夠達致這個目標?信徒埋怨聖經(一般指和合本)難於理解,所以很少讀經,作為牧者有沒有思想他們背後的原因?華人教會在投入聖經翻譯上的人力物力又有多少?回應以上提問,筆者嘗嘗試提出下列建議:1. 即使和合本無法一時被新的譯本取代,教會領袖也不再應強調『和合本語文典雅,翻譯準確』等陳腔濫調,而須誠實正視信徒讀經的困難。…」

 

總括以上言論,該神學博士認為和合本在現今世代已經過時,又將信徒不常讀經的歸咎於和合本「難於理解」,並且鼓勵教會牧者「正視信徒讀經的困難」,不要再強調「和合本語文典雅,翻譯準確」等「陳腔濫調」。

 

究竟和合本是否過時?信徒不讀經的主因是否因為和合本「難於理解」?批評和合本「語文典雅,翻譯準確」是「陳腔濫調」,這是否合宜?以下是吳恩漙牧師在《吳恩漙評論集》一書的說話:

 

打擊和合本,最好是從時間性著手:『老先知,你是時代過去了,還不快些退休,讓我們來取代?』

 

可是和合譯本是不是真的已經古老、落伍、陳腐、不合時尚?

 

1. 或曰:已經六十年,還不古老?--用年日來判斷作品,未免太主觀。坊間流行的三國演義、紅樓夢、西遊記、水滸傳…年代比和合譯本更古更老、可是從沒有人嫌他們古老,幾百年來,仍然是一紙風行,人手一卷,廢寢忘餐去讀它。

2. 復有人說:有些青年人讀了格格不入,說明和合譯本的文字跟時代脫節,才不能吸引青年。說這話的人可能沒有更深入的調查。照我所知,有許多教外青年讀聖經讀不入,第一、因為很多名詞讀不懂,不少人打開馬太第一章,亞伯拉罕生以撒,一大堆名字,叫他望而生畏,沒有興趣讀下去。第二、許多專門名詞讀不懂,什麼上帝、聖靈、天使、什麼罪惡、悔改、得救、重生、稱義、成聖,味同嚼蠟,不知所云。第三、許多教義,莫名其妙。讀了有如小和尚念經,一點都不了解。就因為如此,所以許多教外青年,開始時滿腔熱心,以為是一部勸世文,一部講人生哲理的理論書,一讀下去,不合口味,便束之高閣,找些話來搪塞。

 

批評的人,不詳細調查原因,便斷然指和合譯本不合時代,未免太輕率。 (編者按:將信徒不讀聖經歸咎於和合本「難於理解」,這個指控有否根據?有沒有作過正式的調查?以我的觀察,現代的信徒不讀聖經,一是因為太忙,沒有時間讀;二是因為愛世界,將許多時間浪費在世俗的娛樂消遣中;三是因為體貼肉體,貪睡、怕悶,沒有耐性、不想讀等等。我從來沒有遇過一個不常讀經的信徒說他之所以不讀,是因為和合本聖經「難於理解」。)

 

我個人認為和合譯本,雖然工作六十年,但卻如松柏常青,一點老態還沒有:

 

1. 社會最流行,最通俗的文字,首推新聞紙(日報)。我曾以和合譯本跟新聞紙略作較,覺得文字同樣通俗,合時,一點沒有跟現社會脫節,也一點沒有老朽的樣子。

2. 其次,我曾調查過許多鄉村教會,從青年人到老年人,有的只讀一、二年書,有的從沒有進過學校,他們只用了二、三年功夫來學習聖經,便能夠琅琅誦讀。這說明了和合譯本確是一本雅俗共賞,童叟咸宜的佳本。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並非筆者過譽。

 

記得數年前臺灣某人曾批評和合譯本,說這說那,還說什麼「巴不得」用不得,甚至「我今日成了何等人,是蒙上帝的恩才成,」也給她拿來彈。後來,偶然查閱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大詞典編纂處編印的「同音字典」,「巴」字下面第一個詞彙便是「巴不得」。我才恍然「巴不得」是中國國語,並不是臺灣國語。中國地方畢竟太大,一個詞、一個句,未必全國通行。因此中國國語,未必被各處地方所認識,因而引致批評,也不足奇。

 

我認為上文最末一點可能就是新譯本在國內不流行的其中一個原因。和合本用的「中國國語」,其譯者來自中國各地的學者及文人,但新譯本用的主要是「南方國語」(特別是香港及臺灣國語)。他們一廂情願用自己地方慣用的文字,想把聖經譯得更白話化及現代化,但北方及其他地區的人讀起來可能覺得不是味兒,也未必完全認同他們選用的字詞。舉例說,新譯本將約1:12譯為「凡接受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賜他們權利,成為上帝的兒女。」和合本是譯「權柄」。「權柄」與「權利」意思看來差不多,「權利」也似乎比「權柄」白話化,但「權柄」一字的語氣明顯比「權利」強。作神的兒女,是天大的事,只用「權利」來形容,似乎弱一點。「權柄」雖然比較文言及少用(其實也不是太文言吧),但意思更切合經文的主題。所以不是將所有較深較舊的字改為較淺較新的,效果就一定理想。這樣看來,新譯本也有其缺點及限制,不一定比和合本優勝,為甚麼還要自誇?

 

聽聞和合譯本也在進行修訂。修訂的質素如何?我們有待觀察。但起碼他們修訂和合本的行動,證明他們沒有認為和合本是無誤的。我亦相信絕大部分和合本的讀者都不會認為和合本是無誤的。該文作者說「《和合本》就是無誤的聖經的錯誤觀念根深柢固遍植華人教會」完全是無中生有。另一方面,我亦相信和合本的修訂者決不會像新譯本的推銷者一様,用這麼不堪的字句來攻擊別的譯本。甚麼「執迷不悟的人士」、「盲目的熱愛」、「不分青紅皂白」、「是非不分」、「狹隘的偏見」、「殘餘的障礙」、「以耳代目」、「感情用事」、「囫圇吞棗」等等,誰會說出這樣的話呢?我衷心盼望和合本的修訂者秉承從前翻譯和合本前賢的氣節及風骨, 不自吹自擂,不抹黑毀謗,也不用人意的推銷,只求在主前默默耕耘,不問報酬及收獲,將一切果效交託神。我們的天父在暗中察看,必然報答,也必然賜福合乎祂心意的工作。

 

[回到目錄]